翻页   夜间
爱笔楼 > 草原特种兵 > 第五十一章 善待勇士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爱笔楼] http://www.ibiquzw.org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就在北线蒙军秣兵历马,准备一战解决立窝尼亚问题的时候,传来一个令所有西蒙古人振奋的消息。伏尔加-顿河运河经过4年的艰苦奋战,终于建成通航了。

    运河起于顿河东岸的卡拉奇,终于伏尔加河西岸的卡斯诺米亚斯克,全长101公里。由于到伏尔加河的落差为88米,到顿河的落差为44米,全河段修建了13座大型船闸,和4个大型水库。全河段可以通行2千吨级的大型船只,这对于西蒙古是决定性的。

    目前里海西岸和南岸,一直到伏尔加河中游是蒙古经济中心,西蒙古8成的工农业产值来自于这一地区。蒙古这头工业巨兽不断从世界各地吸收着资源,又不断的把海量产品送到四面络有一个问题,就是伏尔加河和顿河水系不通。蒙古人沿着运河沿线修建了一条宽阔的战备公路,为了保证军需,这条公路只允许通行军用车辆。每天,这条路上车马络绎不绝,但是和大规模的船队相比,其运输能力和效率是没法比的。所以,巴根台以巨大的决心修建这条运河,不惜让心腹爱将特伦敖都退役,专门主持这条运河和刻赤海军基地的修建。

    窝阔台汗13年(1241年)9月,在付出了数千条生命之后,这条生命之河终于建成通航了。从此,蒙古向西南方向投送物资的能力提高了10倍以上,这足以支持数十万大军在两个方向同时发起强大的钳形攻势,最终把君士坦丁堡夹的粉碎。

    运河修通的消息第一时间传到了小亚细亚前线,在小亚细亚发动大规模战役的时机已经成熟,巴根台立即与波斯军团统帅拜住诺颜商议,决定立即向埃尔津詹进攻。从刻赤港源源不断的把物资运到巴统港,然后走陆路转运到卡尔斯-埃尔祖鲁姆一线,这里将是东线军团的进攻出发地。

    9月25日,蒙军主力在埃尔津詹城以东的柯赛达地区与罗姆苏丹亲自率领的8万军队遭遇。凯姆斯鲁二世苏丹以柯赛达城堡为核心,占领了两侧山地的制高点,层层阻击蒙古大军,拜住进展缓慢。

    就在两军相持在柯赛达地区的时候,4万俄罗斯-钦察联军在锡诺普港登陆,直插罗姆军背后的锡尔斯。在蒙古海军陆战队强大火力的配合下,只用两天时间盟军就占领了这个战略重镇。锡尔斯,不仅仅是罗姆大军的后方退路,更是罗姆苏丹国的东大门。此地一失,罗姆大军已经陷入到盟军的两面包围之中,而东大门也洞开了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沉寂良久的尼西亚帝国大军终于出动了。5万罗马军队扑向伊斯帕尔塔,前锋已经出现到了贝伊谢希尔湖东岸,距离罗姆苏丹国首都科尼亚只有65公里了。

    至此,几路大军已经把罗姆苏丹国分割成了几个部分,而罗姆苏丹的主力也陷入重围之中。10月18日,绝境之中的凯姆斯鲁二世苏丹终于被最后一击打垮了:他最主要的盟友,南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临阵倒戈,把至关重要的外围阵地让给了盟军。数万蒙古骑兵从这个口子突破,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惊慌失措的罗姆军。

    罗姆军兵败如山倒,8万大军如受惊的兔子跑的漫山遍野,盟军乘胜追击。三千古拉姆近卫骑兵保护着凯姆斯鲁二世苏丹向南面逃窜,走小路逃到通杰利。蒙古海军陆战队龙骑兵跟踪追击,5天之后终于在凯班坝湖区追上凯姆斯鲁苏丹。只剩下8百骑兵在身边的罗姆苏丹上天无路入地无门,这位勇敢的突厥苏丹最后时刻表现出了无比的英勇,他率领残部向蒙军龙骑兵发起了决死冲锋。

    蒙军的1个机枪连对着罗姆骑兵阵列猛烈射击,把这些闻名世界的古拉姆骑兵打的七零八落。随后,蒙军骑兵拔出弯刀,冲入不成队形的罗姆军大砍大杀。经过2个小时的激战,罗姆苏丹国最后的勇士全部阵亡于凯班坝湖北面的亚马卡小镇。蒙古海军陆战队的装备和训练仅次于特种部队,那轻便的钢盔、铠甲、t7工具钢的弯刀,改良过的优秀马种都不是这些古拉姆骑兵可以比拟的。即使是纯冷兵器对抗,古拉姆骑兵也不是对手。更何况蒙军骑兵配双左轮手枪,和5颗手榴弹,在接战之前,古拉姆骑兵先要接受子弹和手榴弹洗礼。

    当晚,蒙古大将巴根台陪同忽必烈王爷亲自赶到了战场。看着被乱刀砍的不成人形的凯姆斯鲁苏丹,巴根台心中没有胜利的喜悦,只有对这位突厥领袖的敬意。

    “殿下,他是个勇敢的人,死的很英勇。他也没有必死的罪过,我们应该尊重他。我看还是按照***的规矩,厚葬他吧。”巴根台和忽必烈商量道。

    忽必烈说道:“是啊,战士死于沙场,也算是死得其所,厚葬他是应该的。不过我考虑的是,这些罗姆人怎么办?在将来的君士坦丁堡议会中,应该不应该留给他们给他们留下位置。他们在小亚细亚生活了2百年了,按说他们应该有一席之地。但是这些罗马人,恐怕是难以接纳他们啊。”

    巴根台说道:“罗姆苏丹国有百万百姓,难道我们还能把他们杀光不成?既然他们注定要生活在这片土地上,就必须有他们的合法权力,否则他们就永远是不安定因素。

    我看还是看看罗姆人的态度,如果他们选择和平,我们还是要说服我们的罗马盟友,与罗姆突厥人和平相处。不过罗姆人不能再有自己的苏丹了,让他们选举出自己的自治机构,自己管理自己吧。他们也有权利在将来的君士坦丁堡议会中,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
    如果罗姆人选择战争,我们也只能以战争的手段回应。一切,还是到了科尼亚再说吧。”

    忽必烈点点头,说道:“也只好如此了。”

    盟军在锡尔斯休整了3日,随后向科尼亚进军。尼西亚王子提奥多雷已经占领了安卡拉,10月25日盟军到达安卡拉郊外,提奥多雷出城10里迎接大军,然后合兵一处向科尼亚进发。25万大军浩浩荡荡,铺天盖地,沿途没有遇到任何抵抗,罗姆城镇望风投降。

    11月初,大军抵达科尼亚城下,尼西亚国王约翰-杜卡斯三世亲率大军与盟军会师。35万大军把科尼亚城围的水泄不通,延续百年的罗姆苏丹国已经没有了任何希望。

    11月初5日,科尼亚城投降。罗姆人最终选择了和平,蒙古人决定善待这个勇敢的民族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